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國醫大師陸廣莘先生簡介

2011-8-19 00:00| 發佈者: fir| 查看: 2400| 評論: 0|原作者: 百度百科|來自: 百度百科

摘要: 陸廣莘,男,漢族,1927年1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1948年10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國醫大師稱號獲得者。 ... ...


        陸廣莘,男,漢族,1927年1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1948年10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國醫大師稱號獲得者。


人物小傳
  1945年在上海拜師學醫1952年入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
  
        1957年入中央人民醫院中醫科(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從事醫、教、研
  
        1980年被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聘為客座研究員
  
        1983年調入中國中醫研究院任中心實驗室副主任
  
        1985年組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並任副所長
  
        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8年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7年成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
  
        2009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
  
        2009年被評為“國醫大師”


生平履歷
  1927年1月出生於江蘇省松江縣顓橋鎮(現屬上海市閔行區)。1945年初學習中醫,先後從師上海陸淵雷,丹徒章次公,武進徐衡之。1948年畢業行醫,1950年組建顓橋聯合診所。1952年應考中央衛生部中醫藥研究人員。錄取後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西醫五年。
  
        1957年分配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從事中醫科研、臨床、教學工作。1958年1月為北醫首開中醫病房,1958年秋為北醫首開《中醫學概論》課程。
  
        1980年受聘中醫研究院客座研究員。1983年奉調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心實驗室任副主任,1985年組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任業務副所長,提出中醫研究和研究中醫的互補並進,旁開一寸更上一層的科研選題思路,主持“肝血風瘀”和“脾津痰濕”七五攻關課題,先後獲部級成果一二三等獎。
  
        1986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編委會副主任。1987年奉派赴坦桑尼亞防治愛滋病研究首批專家組。1993年應邀訪美,就“自我痊癒能力”(Healing force)作主題講演和學術交流。
  
        1991年退居二線,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6年受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1998年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基礎理論研究所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2008年11月,首屆“中華原創醫學復興論壇”在京召開,論壇的主題是“重鑄中華醫魂”。陸廣莘先生作為演講嘉賓參加了本論壇,演講題目是《養生、保健、治病必求於本:創生性實踐的健康醫學》。
  
他歸結中醫藥學的學術思想為: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氣,用生生之具,謀生生之效。”


中醫哲學家

  ◆他對中醫原旨的獨到見解常不易被人接受,自稱少數派
  
        ◆他致力於中醫學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呼籲中醫要卓然自立
  
        ◆他在西醫院臨床26年,56歲歸隊研究中醫,宣導“中醫研究”
  
        ◆他中西匯通,診療思想獨樹一幟,治療疑難雜病得心應手 陸廣莘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著名的中醫理論學家、臨床家。聽過他講課的人都會被他激昂的語調、犀利的言辭、深邃的思辯、妙語連珠的中英文打動。“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氣,用生生之具,謀生生之效”是他對中醫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他從醫六十多年尋求中醫學之道的收穫,也是他對中醫發展的期望。


師出名門 繼承創新
  3位名師的教導、西醫名校的系統學習、綜合性大醫院堅持中醫特色的實踐,使他中西匯通,學驗俱豐。他遵循中醫學原旨,執著探尋中醫精髓,真知灼見別具一格,是當代發皇古義、融會新知而卓然自立的代表人物。
  
        “我是正宗中醫出身,當國家號召中醫藥人員要系統學習西醫時,我通過考試,入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系統學習了5年西醫學,畢業後到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工作。在西醫院堅守中醫26年,56歲時被調到中國中醫研究院,組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隊伍。”

  自18歲在上海開始學習中醫後,陸廣莘先後師從陸淵雷、章次公、徐衡之,老師的言傳身教使他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影響了他的治學態度和學術觀點,激勵他對中醫真諦孜孜以求,奮鬥不已。

  陸淵雷的古文學和中醫學造詣很高,蜚聲醫界。民國18年與徐衡之、章次公創辦上海國醫學院,國學大師章太炎為院長。“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的辦校宗旨要求既要學習傳統文化,又要掌握新知識。陸廣莘作為函授弟子,不但接受了現代科學思想,也打下了他兼收並蓄、融古匯今的學風基礎。

  章次公1955年任衛生部中醫顧問時,陸廣莘隨他抄方侍診。1956年關於五行存廢問題的討論時,章先生與他切磋討論,並鼓勵他發表意見。章次公“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教導使他對中醫學充滿自信、自強、自立的決心。陸廣莘的文章發表在上海《新中醫藥》上,學術見解的鋒芒和論辯的才氣逐漸顯露。

  徐衡之提出“心知其意.不為所囿”,臨床上採用中西醫結合取得良好療效。陸廣莘1957年到中央人民醫院中醫科時,徐衡之任主任,對他言傳身教。敢想敢幹的陸廣莘在一流西醫院裏開設中醫門診,創建中醫病房,擴大中醫臨床領域,並於1958年秋在北京醫學院開設《中醫學概論》課程,吸引醫療系四、五年級和兒科系四年級學生聽課,以及利用中醫臨床病例編寫教材,推動醫院臨床各科更廣泛的中西醫合作等,均得益于徐衡之的傳教和支持。

  對陸廣莘學術思想影響深刻的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這就是元末明初的醫學家王履。陸廣莘早年對王履進行了深入研究,很欣賞王履樸素求實的作風、科學的懷疑態度和歷史的批判方法。王履的學術觀點、論辯性強的文字,對陸廣莘影響至深,這在其論文和言談中處處可見。

  3位名師的教誨,以及受王履等醫家治學態度、觀點和文風的影響,他不斷勤求博采,繼承創新。他思想解放,科學批判,獨立思考,逐漸形成了高深獨到的見解、超凡脫俗的觀點以及執著的探究精神,這也使他在中醫名家中獨樹一幟,個性鮮明。


觀點獨到 超凡脫俗
  他學貫古今,徜徉中外,才思敏捷,人謂之“明”;他兼收並蓄,思辨功深,學驗俱豐,人言其“達”;他聲名遠揚,勤勉和藹,言傳身教,人敬之“尊”;他高屋建瓴,見解獨到,卓然自立,人贊之“才”。

  陸廣莘是我國第一批“中學西”人員,受過正規的中西醫教育,曾在中醫、西醫權威機構臨床、科研和教學。他心智超群,且博極醫源,遍求中外,不斷參悟中醫學的精髓,在中西醫模式比較、當代中醫的使命和發展方向等方面形成了邏輯嚴密、高屋建瓴的學術思想。在當今中醫界中,因為敢於提出尖銳問題、善於邏輯思辨和觀點獨具創見,而被譽為“中醫界的哲學家”。

  “中醫學之道是養生治病必求於本為主旨的生生之道,是辨證論治的發現和發展人的生生之氣,是聚毒藥以供醫事轉化利用為生生之具,是通變合和謀求實現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態的實踐智慧學。”凝聚陸廣莘學術思想精華的《陸廣莘論醫集-中醫學之道》一書,扉頁上有這樣一句醒目的話。

  他認為醫學模式轉變的根本在於診療思想的轉變。醫生應該“從實際出發,究天人之際明乎物我之相分;實事求是,通健病之變以識環境利害藥毒;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發現發展人的生生之氣;講求實效,用生生之具謀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這種深邃精闢、一針見血的見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在當代哲學界、社會科學界和醫學界引起廣泛反響,對我們重新認識和發展中醫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啟迪作用。

  “上工治未病,以養生保健為先。”他強調“穩態調節與中醫養生保健”的關係,指出人的健康模型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自我穩定的生態和諧,並非是“邪”的徹底消滅。他嚴厲指出,現在人們對細菌、病毒採取"除惡務盡"的態度,是徒勞和好壞不分,反而使病害越來越多。

  陸廣莘的中醫診療思想立意高遠,內涵深刻,說理精闢。他說:“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癒能力是中醫學的目標物件和發展物件,是中醫學存在和發展的根源。”他將這一思想時時落實在診療過程中,記者曾跟隨他門診,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他經常對病人機體頑強的生命活力發出讚歎,鼓勵病人與病魔抗爭:“你的病有好轉,不是我的功勞,是你自己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堅持!”臨床上,他從社會、人文學等角度對病人的工作、生活環境進行全面分析,鼓勵病人發揮機體自愈能力,這是他“中醫學之道,根本在學人”,“道不遠人,以病者之身為宗師”的精彩體現。 

  由於陸廣莘強調醫生應充分調動人體內一切因素驅除病邪而恢復健康,所以他呼籲客觀、正確看待藥物作用。他指出,醫生是“聚毒藥以供醫事”,不要絕對地看待某種藥物的功效,利用藥物治療疾病時要趨利避害。

  他早在1973年就發出的清醒而獨到的警示“藥之害在醫不在藥”,在由於濫用藥物、過分依賴藥物等不斷發生藥害事件的今日,不能不令人贊佩。

  自古江南多才俊,陸廣莘的才氣在中醫界鼎鼎有名。他發表有百餘篇論文,篇篇都言之鑿鑿,有理有據,精闢獨到,充滿了對中醫學的熱愛和殷切期望,洋溢著憂國、憂民、憂中醫的激情。200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將其學術論文80篇彙集為《陸廣莘論醫集-中醫學之道》一書。研讀這些文章,正如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會長諸國本言:“中醫界人士讀陸廣莘的文章,有時感到陌生的‘洋味’;哲學界讀陸廣莘的文章,有時感到新鮮的‘土氣’,但它確實為中醫界講清了許多難以講清的問題。”的確,捧讀這本書,必須蕩滌心中浮塵,才能通過其融合中西醫學、物理學、哲學等概念的語句和別具韻味的行文表述,隨其躍動的思緒,進入探究中醫學千古奧秘的時空隧道。


中西匯通 醫術不凡
  他在國內一流西醫院堅守中醫26年並嶄露頭角,源於他堅定的中醫信念;大量疑難危重病症用中西醫治療取得的顯著療效,靠的是他對中西醫優勢的巧妙組合運用。

  身處國內一流西醫院的西醫強勢環境中,一個中醫很容易被西化,但陸廣莘反而更堅守中醫,並且從醫院中脫穎而出。他才智過人,勤勉不懈,博聞強記,1957年至1983年,在北大人民醫院的26個春來夏往中,他用中西醫診治各種疾病,不但取得了科研、臨床、教學的豐碩成果,還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對中西醫診療思想進行比較和總結,逐漸形成了其能深刻詮釋中醫原旨、實踐基礎深厚的診療思想。

  在中西醫診治乙腦、急腹症、小兒肺炎、肝炎、肝硬變、糖尿病、高血壓、腎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苯中毒等大量疑難危重病中,陸廣莘先後得到鐘惠瀾、吳階平等名家的指點,受益良多,也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他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製的闌尾合劑和肺炎合劑等協定處方,供西醫外科和兒科直接使用,取得了比單用西藥顯著的療效。一些西醫大夫開始認識中醫,遇到難題時求助中醫,提高了中醫在綜合性醫院的地位。他與高水準的西醫同事交流合作,針對一些疑難疾病如急腹症、血液病等開展科研。在北大人民醫院後來取得的具有國內外先進水準的中西醫科研項目中,也有他付出的心血。

  陸廣莘長於臨床,勇於實踐,但他在全面細緻的臨床觀察中,善於總結經驗,不斷進行臨證實踐的反思,筆耕不輟,經常寫出了理論水準高、見解深刻的論文,以至於有人誤以為他只是個中醫理論家。1959年他在總結中醫治療乙腦的論文中,提出乙腦不是“溫邪首先犯肺”,而是“暑邪直入心包”。討論了葉天士、程文囿、張畹香等人提出的“邪入心包”之證,及時應用紫雪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等“以截其路”的治療思想,謂他們開了近代“截斷療法”之先河,較早挖掘了後來名聞遐邇、在許多疾病尤其是傳染病中有重要價值的“截斷療法”。寫此文時,陸廣莘剛到醫院兩年。

  1976年,陸廣莘在長期治療高血壓病中觀察到,改善高血壓病人的血流供求不平衡是治療的關鍵,辨證論治可助機體的自穩調節能力,比單純的減壓治療更有意義。

  1987年,陸廣莘作為我國首批中醫治療愛滋病專家組成員被派赴坦桑尼亞。面對對方專家的質疑,他沉著應對:對愛滋病這些病毒性疾病,抗病毒治療未必是唯一的或最佳方案,中醫治療乙腦、乙肝、天花、麻疹等並非消滅病毒,而是重在提高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中醫有許多治療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經驗可以借鑒,可推之百病而不惑。這種看待疾病的思想體現了他的學術造詣,以及他對事物超乎常人的深邃領悟和體驗,也是他臨床治療疾病取得療效的法寶。

  陸廣莘不愛細談某個病人的治療方案,記者多次詢問,他只是說,每個病人都不同,有些個案很難重複,關鍵是診療的思維方式。記者猜想,抑或是64年行醫生涯中看過的病例數不勝數而使他不勝枚舉,抑或是一病一方不足以反映他的整體診療思想,抑或是他默然牽系於心以論證自己的觀點。現在陸廣莘每週一出門診,主要接診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類風濕等疑難雜病,病人中既有附近的老熟人,也有定期乘飛機來的外地人,還有遠涉重洋的海外人士。

  小李是陸廣莘的傳承博士後學生,她告訴記者,老師總是從戰略高度對疾病的中西醫診療進行討論,比較中西醫學模式、診療思想,這突破了僅僅著眼於一病一方研究的套路。儘管如此,陸廣莘還時常向自己、向別人發出提問:辨證論治的“證”是什麼?辨證診斷要發現什麼?辨證論治要實現什麼?


肩負使命 建言獻策
  他56歲回歸中醫大本營籌建中醫理論科研隊伍,對“中醫研究”和“研究中醫”的論述已成當今的圭臬;他是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為中醫藥發展建言獻策;他發出“醫學不能拜倒在科學的腳下”的呐喊,驚世駭俗,石破天驚,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術命題。

  1983年,陸廣莘56歲時被調到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在中心實驗室的基礎上籌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的名稱是陸廣莘策劃並在多次討論會上堅持的結果,“中醫基礎理論”一詞也是由此產生。

  “中醫研究和研究中醫,區別在於運用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能互補互滲。”他提出“中醫研究”和“研究中醫”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主張自主的“中醫研究”。這一認識至今已經成為中醫繼承與發展中的一個判定標準和一句名言。

  他先後組織了北京首屆“中醫證的研究”全國會議和國際會議,對“證”研究中的基本問題等進行論述,在中醫“證”的認識上進行從辨證到求本的認識論分析。

  “旁開一寸,更上一層”是陸廣莘借鑒針灸術語,提倡解放思想、擴大科研思路而提出的。他帶領同事們在原來工作的基礎上,主持“肝血風(鬱)瘀”和“脾津痰濕”兩大系列“七五”攻關課題,先後獲部級一、二、三等獎。

  作為中醫藥大家和宣導中醫研究的提倡者,他主持了2003年香山科學會議,提出中醫藥理論建構與研究方法。2005年2月,他參加了科技部“973計畫”中醫理論專項的論證會,對中醫理論基礎研究提出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並致信科技部、衛生部主要領導直陳對中醫的認識和理解,反映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問題等。

  他以獨特的中西醫身份、研究經歷和開放大膽、嚴謹執著的工作精神開始了新一輪中醫研究之路。

  陸廣莘是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利用一切機會為中醫藥發展建言獻策。他聲名遠揚,許多高校、醫院邀他去講課,他在各種場合宣講中醫,反復論說和疾呼中醫學術。一個耄耋老人,對中醫藥仍然捧一顆赤誠之心,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陸廣莘在鄰居眼中是一個慈祥的老者,在學生面前是一個和藹的老師,但在學術上卻是嚴謹執著、鋒芒顯露的人,他發出“醫學不能拜倒在科學的腳下”的呐喊振聾發聵,驚世駭俗,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術命題。有人聽不懂,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不置可否。但記者注意到,在2009年7月北京大學舉辦的“信仰、哲學與科學”國際會議上,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廉•菲力浦斯“科學不是觀察世界的唯一一扇窗"的觀點似與其異曲同工。這是威廉•菲力浦斯、陸廣莘等大師洞悉世界的先見,是他們慧眼識天下的呼聲,願我輩也能早日透悟。

  如今,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有一支他帶出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隊伍,在相隔千里的廣東等地也有他培養的高徒。他言傳身教,垂范後人,其診療思想正在被認識、研究和光大。

 “勤求博采老彌篤,學究天人稱大醫”。陸廣莘說:“我最初選擇了中醫,這輩子就獻給了中醫。”的確,他現在每天的安排緊張有序,讀書、看報、寫作、講課、坐診、帶教……他繼續在中醫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中探尋著“生生之道”。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19 10:43 , Processed in 0.04973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