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大醫傳承教材1.4:郭生白《本能論》

2012-9-4 15:27| 發佈者: jack| 查看: 58271| 評論: 34|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2010年9月第1版

摘要: 《本能論》是關於人類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文章。如:人的生死是甚麼原因造成的;人的疾病是甚麼;人應該怎樣對待疾病;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最高智慧。 ... ... ... ... ... ... ...
第一篇 生命本能論與系統醫學
第一篇 生命本能論與系統醫學

  中醫是生命本能醫學”,這句話兩千多年以來沒有人說過,但中醫兩千年前已有生命本能系統的科學內涵。二十年前錢學森先生說“科學的最終是生命科學”這句話在當時影響並不大。在此前,“中醫研究院”這個研究中醫的核心機構想掛上一個“中醫科學研究院”的牌子,按道理說應該順理成章,但竟有人不允許,說中醫不是科學這樣便把“科學”二字刪去了!這是對一個大國文化的極端蔑視!帶有文化消滅的味道!
  中醫最晚是在兩千六百年前就認識了生命,在一千八百年前就開始形成了生命本能醫學。這就是有目共睹、人所共知的《內經》《靈樞經》與《傷寒雜病論》這已經是中醫認識生命以後,把生命能應用於臨床了。所以一千八百年來,中醫創造了無數的臨床奇跡。
  在中醫學中,對生命的認識是從“能”來認識的我們是從“生命能”中看到生命。因為沒有“能”怎麼會有生命呢?我們看到生命能態,才知道有生命。這就是說,生命是附在形體的能;沒有能就沒有生命;甚麼是生命能,甚麼就是生命。

  甚麼是生命能呢?
  中醫沒有直然說出生命的具體本能,但中醫高度概括地說出了生命來自於
  “陰涵陽附”,這就是生命合成
  “陰陽互根”,這是生命過程
  “升降出入”,這是生命本能
  這三句話說出了生命的全部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世界醫學發展到今天,哪一個民族的文明,哪一個民族的醫類有這麼完美的生命科學呢!這需要我們來詮釋一下我愚不自揣,用現代語言詮釋一下,向天下賢達請教。
  首先說“陰涵陽附”,甚麼是“陰涵陽附”呢?陰是甚麼?陽是甚麼?陰與陽為甚麼要涵要附?這些問題說不清楚,就不會知道生命是甚麼。
  宇宙間有千千萬萬種物歸納起來,衹是兩類
  一類是靜態的、有形質的可以看見的“物”
  另一類是無形質、看不見的“能”

  這兩種物質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條件下相互吸引而發生“物”涵入了“能”,“能”附入了“物”,就發生了命。我們看動物的精子與卵子的涵附,看植物雄花粉與雌花粉的涵附,就是這樣發生了生命
  物”與“能”在宇宙間都是兩類
  ——“物”有“生命物質”與“生命物質”“非生命物質”是自然生成的“生命物質”是“生命能”自己用外界自然生成的“非生命物質”變化、改造自塑的依附物。
  ——“能”在宇宙中也是兩類:一種是“非生命能”,一種是“生命能”。“非生命能”是在物質的分裂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質的分裂變化停止,“能”便消失。這個“能”是簡單的,是不自主的生命能”是系統的自主性“能”
  為甚麼是系統“能”呢?為甚麼有自主性呢?大自然給了生命一個複雜的“能”系統我們不知道是為甚麼因為不是複雜的“能”系統就不可能成為生命。這個複雜的“生命能”系統是我們看到的,而不是想到的。我可以說與大家,大家一起看這個生命能是不是複雜大系統。
  “生命物質”既然是“生命能”自己攝取了外界非生命質加以變化,製成塑造自己依附的形體,並且排出了異己的廢物。試問:這個“能”系統有多大,多麼複雜?我們以人為本位來講,在“陰涵陽附陰陽互根、升降出入”的生命觀中,我們看到了十一個大的“生命能”系統構成了“生命能”的巨系統。我們分別討論“生命能”中的這十一個生命本能大系統
  一、自塑自我本能系統
  二、自我修復本能系統
  三、自我更新本能系統
  四、自我複製本能系統
  五、個性傳遞本能系統
  六、應變性本能系統
  七、共生性本能系統
  八、自主排異本能系統
  九、自主調節本能系統
  十、生命本能信息系統
  十一、意念能系統

1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本文導航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jack 2014-6-28 12:16
第6頁添加“一、甚麼是疾病?”“二、甚麼是中醫?”,為了目錄方便。
引用 jack 2014-6-28 09:08
第16頁“1. 清下法:”改為“1. 清下法”。
引用 jack 2014-6-27 18:55
第28頁1處“于”改為“於”。
引用 jack 2014-6-27 18:52
第20頁2處“什”改為“甚”。
引用 jack 2014-6-27 18:46
第34頁2處“塑制”改為“塑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44
第27頁“合制之”改為“合製之”。
引用 jack 2014-6-27 18:41
第9頁“塑制”改為“塑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9
第8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7
第5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6
第3頁“複制”改為“複製”。
引用 jack 2014-6-27 18:31
第30頁14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9
第28頁19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5
第27頁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4
第26頁4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22
第25頁3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8
第22頁3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3
第19頁6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11
第6頁1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09
第5頁6處“症”改為“癥”。
引用 jack 2014-6-27 18:06
第4頁4處“症”改為“癥”。

查看全部評論(34)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4-4-29 04:54 , Processed in 0.0276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