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郭生白《拒絕百病,切斷亞健康》

2010-9-13 16:10| 發佈者: jack| 查看: 4273| 評論: 0|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本能健康網

摘要: 百病都是可以拒絕的。我們叫拒絕,拒絕與預防大不相同。預防是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拒絕是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西方是在微觀世界中看疾病,中醫是在宏觀世界中看疾病;西方是分割理念,中醫是整合理念;西方是對抗法 ...
什麼是亞健康

  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這本不能成為一個病的名稱。但說得人太多了,也就相約俗成了。亞健康這個稱謂是外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醫生發現一個症候群,既不明原因,各項檢測又沒有病理指標。因此不能確定為某病,無奈以“亞健康”為名。而中醫在東漢張仲景便成功的治療此病。但“亞健康”這名稱已成為中外約定俗成的了,索性我也稱它為“亞健康”。
  亞健康是什麼病呢?據中醫理論是“三焦氣機調節失常”。什麼是三焦氣機呢?三焦氣機按李時珍“臟腑標本用藥式”中說:“命門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主三焦氣機。”“三焦為相火之用,分佈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於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命門”是什麼?在脊椎十四節之間,有一個管道,上通肝,下通腎,外連臍。當父精母血陰陽相合生命發生時,即開始“陰陽互根”的運動。胎盤吸收母血,一管道通臍,再由臍輸命門,命門上輸肝。母血由肝代謝入大循環。在大循環中腎將液體代謝物由管道上通命門,命門外輸臍,再輸胎盤由母親代謝體外。胎兒另一部分固體物儲留於腸中,當降生後排出黑色大便。這個過程,因為十四椎處是生命陰陽互根的開始,所以稱“天地之始”。推動生命活動的動力由此發生,所以為相火之源。相火即生命動力,命門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也就是三焦是推動人生命活動的動力。三焦把這個生命動力分佈到全身,無所不在。升降出入遊行於一身,總領五臟六腑各個器官,營養物質,免疫系統,血管,神經,及主宰上下、內外、左右的一切功能。上焦主飲食、呼吸;中焦主生化功能;下焦主排出功能。這是三焦氣機。但三焦是“中清之府”,它是上述這些功用的總稱號,是中清的器官,不象胃、小大腸、膀胱、膽囊等其中都有混濁物質存在。三焦是中清的。飲食、呼吸一切的納入,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等一切變化,大小便、排汗、嘔吐……一切的排出都是三焦的主宰。營養物為營,免疫功能為衛,血管,神經及內外、上下、左右的功能的總領。從以上對三焦功用的表述,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生命運動的系統。三焦總領所有器官、組織的功能。而且有高低、上下、出入、內外、前後、左右調節的作用。
  三焦氣機是什麼,已有了大體認識。那麼亞健康這個病,既沒有器質性變化,又沒有檢測的病理指標,純屬功能性失常的表現。當然,西方人不能確定為什麼病,這是西方醫學分割理念的特點。我今天對亞健康與三焦氣機的解說,西方人是不容易認同的。但我並不想要人認同,我是為人治病,使人得到健康。我做到了,人與我都滿足了。
  西方醫學與中醫是不同的文化體系。中醫的理論大都是在過程中觀察得到意會資訊,又對意會資訊在實踐中再認識。經過多少代的群體總結、提升,反復實踐而傳流至今。但這種認識過程仍在繼續,永無停止。二十一世紀中醫一定會進入微觀世界去發展宏觀的認識。此是後話。
  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要比西方人更深一層,更嚴謹一些。中醫是根據外在表現來瞭解內部變化的。中醫認為“凡蘊諸中者必形諸外”。也就從現象看本質。中醫叫辨脈證。亞健康的脈症表現:面色晦(失去紅潤光潔之氣色),舌上少津液,自感口咽幹,或有苦味。神疲、體倦、食欲不振、胸脅苦悶、心煩、喜嘔、頭昏、目眩、自汗、盜汗或汗不出而皮膚乾燥,失眠或嗜睡、大便乾燥或便溏、陰冷、陽痿、心悸、下肢浮腫、或惡寒、或低熱、或渴、或饑不欲食等等。脈象弦細,舌苔薄白,少津液或舌邊有齒痕,易患感冒,免疫力降低。亞健康的症狀表現很複雜,而且上述症狀有其中之一便是亞健康,不必有很多。三焦氣機這是人體最複雜的一個系統。所以發病症狀也很複雜。但脈絡還是很清楚的。如果以西方現代醫學的生理學來借鑒,所有三焦氣機症狀不外是分泌系統,營養代謝系統,免疫調節系統這個範圍。如:面色晦,神疲無力,食欲差,喜嘔,口苦,肥胖超標,消瘦體重不足,大便幹或溏等等都與營養代謝系統相關。口幹、皮膚乾燥、舌苔薄白、陰冷、陽痿、九竅乾燥等都與分泌系統相關。脈弦細、目眩、頭昏、多汗或汗不出、惡寒、或低熱都與植物神經調節失常有關。而且,器官、組織、細胞的運動與分泌,分泌與調節、代謝都是相關聯的整體生命活動。器官、組織相互之間是共生、共榮、共患的共生關係。自然界如此,社會關係如此,萬事萬物都如此。生理病理關係亦如此。這便是天人和一的智慧。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5-5-3 18:19 , Processed in 0.01983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