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有“良醫治未病”的說法
(一)、中醫有“良醫治未病”的說法 什麼是“未病”呢?“未病”與無病不是同一個概念。無病是沒有病。“未病”是已經存在了發病的各種條件,只是尚未發生典型的症狀表現。我來用實例說明“未病是一種什麼情況。 比如冠心病在“未病”時。冠心病是因血脂濃度增高,脂肪微粒黏附,沉積在血管壁,使微循環受阻而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高血壓、高血脂在冠心病沒發生時便存在了,治療高血脂、高血壓,便是治冠心病的“未病”。腫瘤發生於排異本能系統功能障礙。當排異功能發生了障礙,腫瘤尚未發生時治療,排異本能系統通暢了,體內廢物排出體外,腫瘤發生的原因消失,腫瘤不能發生了。這是治腫瘤的“未病”。糖尿病發生於分泌障礙。當分泌發生障礙,糖尿病未發生時,治分泌障礙是糖尿病的“未病”。所謂治“未病”,實際是治在未病之時。用另一句話說便是:“明者見於未萌,智者避于無形”。當大病將要發生,尚未發現之時,消失在未萌生的時候。這是醫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中的大智慧者。 有一個故事:魏文侯有病請扁鵲醫治。魏文侯問扁鵲:“聽說先生兄弟三人皆精通醫道,不知伯仲間誰最高明?”扁鵲說:“大哥最高,二哥次之,臣最差。”魏文侯說:“為什麼先生名聞天下,而兄長不名於世呢?”扁鵲說:“大哥治未病,二哥治已病,臣治病入膏肓者。所以臣技雖不如兄,而名播也。”中醫自古崇尚治未病,而今而後永遠是治未病第一,所以說“大醫治未病”。 治已病和治未病是有區別的。治已病,有理可據,有法可依,有方劑,有藥物,歷代傳承,只要辨證無錯誤,依法用藥得當,病必愈,容易做到。治未病則不然,沒現成的理法方藥,比如腫瘤、冠心病、腦血管梗塞、糖尿病,無論你治那個病的“未病”,你必須知道這個病是怎樣形成的,從那裡來,到那裡去,知道其發生之前與發生之後的整個過程,才能知道如何去切斷病源,使病消失在未發生之時。這是治未病。這治未病的理、法、方、藥在中醫的傳承中是沒見到過的內容。而且在入世的醫家之中,即使在歷代的醫家之中,也不知道那位先生是治未病的。當然,我不知道是誰,並不是沒有,我相信一定有。扁鵲的長兄不就是嗎!也許歷代都有,不聞其名而已。 吳儀副總理說“中醫治未病”。曾幾多時,治未病的機構紛紛出現。這是可喜的一種生氣。我寫完本能論,寫到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腫瘤三大疾病的治療與出現的系統效應時,便開始思考全民健康計畫。在這篇文字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切斷亞健康,防止三大疾病的發生。從小病做起,從未病做起。這便是一個治未病的計畫。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