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在五行運動中的五大本能
三、生命在五行運動中的五大本能 陰陽五行運動——陰陽離合而生殺、相互依賴而生存、相互制約而均勢、相互變化而常新、終始嗣續而永恆,這五行運動存在於宇宙萬物自身以及萬物之間,凡是有生命的物,無分大小尊卑,都共生共存於五行運動之中。不知多少千百萬年,在生命運動的悠悠過程中,生命日益完美,衍生出生命的五大本能:自主性、共生性、排異性、應變性、守個性。這五大本能特性,是排除生命運動過程中外源性與內源性傷害的職能系統,沒有這五個本能,生命很難存在下去;一個生命的健康水準,便是這個職能系統的健全水準;這個職能系統不是某一個器官、組織的功能,而是各器官組織的生態運動所產生的宏觀效能。這五大本能,只有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才能存在。 1、自主性 自主性是自“陰陽合德”之一瞬間開始的一動一靜的運動。這個運動直到陰陽離決時才停止,自主性運動就是生命運動。為什麼叫自主性呢?請問,是誰命令他運動的呢?沒有。所謂“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是它自己在運動。這個自主性運動與生命同步,一個人,心臟的張縮、胃腸的蠕動、肺的開合、細胞的運動,器官組織不同,運動形式有別,但它們的運動都是自主的。有人說:是神經主宰的。我問是誰主宰神經的?還是自主性運動。而且,在一個生命體中,各器官、組織雖有運動形式的區別,但它們是協調地共同完成同一個生命程序。一切根據生命運動的需要,快慢、大小、高低、上下、內外、左右地調節著,總是和諧而精當地運動著,這是生命巨系統中一個自主性運動系統程序。 自主性運動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從陰陽合德生命運動開始之後,這個生命的自主運動便是陰陽互根、陽生陰長的過程。陰是物質,比如營養物質;陽是動力,營養物質進入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變化成能量,發生了動能,這個動能便是陽;從食物入口,咀嚼入胃,胃的蠕動分泌,膽汁的泌出,小腸的運動分泌、消化吸收,肝、脾的代謝,一系列的運動,都屬於動能的陽;而最後變化為能量的物質,是動能的陽所生出來的,但這生出來的能量物質屬陰;正是這屬陰的能量物質又會發生出運動能力的陽;這個過程便是一個陰陽互根、陽生陰長的過程。這個生命過程很重要,一個生命自陰陽合德形成開始有自主性運動以後,始終是在陰陽互根中生活,直到生命終結。 我想進一步說明陰陽互根發生自主性運動這一現象。例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出現胸壓迫感、早博、房顫、心率失常、心絞疼、心肌壞死,所有這些症狀只是一個原因,即心肌缺血造成的。一旦供血充足,所有症狀都會消失。例如,心臟移植、腎臟移植,一個心臟從胸腔取出,已停止了跳動,但在植入另一個胸腔、吻合了血管之後,血液流入心臟,心臟立即跳動起來。上述兩例都是陰陽互根的例子,自主性運動存在於陰陽互根之中。 中醫自張仲景以來,便根據自主性運動法則,及陰陽互根的原理,以助陽、回陽、補氣、滋陰、育陰、養血等理法,治療內源性功能性疾病,使千千萬萬人走出死亡,得到健康。但自主性運動是不可取代的,激素類藥物長期使用導致的嚴重後果,便是取代自主性運動的惡果,違悖自主性,便是違悖生態規律。 2、共生性 宇宙萬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共生關係,決定了萬物之中不能有一個被消滅,也不可能有一個單獨生存,單獨一個生命,不可能生存下去。哪有一個不吃東西而能生存的生物呢?而且,消滅其中任何一種生物,必會造成別一種或別幾種失去依賴而不能生存,也會使某一種生物因失去制約而自我膨脹。無論是失去依賴還是失去制約,都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生命的災難性結果。 前面提到的“除四害”,消滅麻雀而導致的災難,就是因為破壞了依賴與制約關係,打破了共生性結構,這是一個萬物之間共生性關係的例子,人體也是如此。人體各器官、組織,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四肢百骸,它們之間在生理關係中同樣是共生性關係。 在病理關係中也是如此。例如,營養代謝系統功能,依賴內分泌系統功能;內分泌系統功能,又依賴自主調節系統功能;而自主性調節系統功能,又依賴營養代謝系統的能量供應。三個系統在相依賴中又必然相制約,形成一個共生關係。 生理上的共生性,又導致病理中的共生性質。例如:糖尿病為什麼總出現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而高血壓、高血脂又常常導致高血糖,以及免疫功能低落。這是一個常見的代謝、分泌、免疫三系統的共生關係。所以在治病中,無論治糖尿病還是治高血壓、高血脂,總是治一病而三病同時痊癒。 共生性現象在中醫的案例中是不勝枚舉的。眾所周知,中醫有內病外治而愈的,如針灸、按摩、藥敷、藥浴等等;有外病內治而愈的,如潰瘍不癒合、皰疹、瘡瘍、多發脂肪瘤等等。這些都是以生命的共生性關係為基礎的。 順便說一下,不瞭解生命的共生性,是當不好醫生的。例如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大血管病、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肢痛、肢麻、潰瘍不癒合、脂肪肝、腎小球硬化、前列腺肥大、白內障、眼底病……許多的合併症都會發生。怎麼辦?不知道生命的共生性,便只能心病治心、肝病治肝、血糖高降糖、血壓高降壓、血脂高降脂、眼病治眼、腳病治腳…… 一對一地對抗治療。結果,病不能治癒而藥害日增,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終身服藥的原因。而通曉陰陽五行、掌握生命共生性法則的醫生,對上述糖尿病無論併發症有多少,只一方一劑,所有症狀悉數解除而痊癒。你相信嗎?今天不信其有,明天相信不遲。而我不能不說,真善美盡在大自然中! 共生性法則是中醫臨床中對藥物選擇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比如我們用降糖藥或其他化學藥,只考慮某一療效而忽視藥物的毒副作用,往往要治的病沒治好,卻傷害了肝腎,其後果不問可知。有時我們切去脾臟,結果造成了“無脾綜合症”。諸如此類,都因為不知生命共生性法則。 3、排異性 生命過程中的排異性,是生命本體保護自己生存的本能。以人為喻,人飲食、呼吸、視聽、汗腺、大小便等全身孔竅,都是外界通向內部的通路,也都是內部通向外部的通路。外界的有毒有害物可能經這些通路侵入內部造成對人的傷害,甚至死亡。而人體在任何一個通向內部的路徑都有防禦,間或防之不力時,有毒有害物侵入了,人體的排異職能系統便動員相關體能將有毒有害物通過相應的通路排出體外,以保障生命過程的穩定。同時,對自身內部在生理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廢棄物,也由排異職能系統經由體外通路排出體外。一般說來,固體廢棄物經由大便、嘔吐排除;液體由小便與排汗排除。全身的孔竅,甚至微血管都可以作排異的通路。在人的生命運動過程中,排異系統時時刻刻都在清除體內的異己物質,送到各便宜通路代謝於體外,以保障生命的穩定。 排異系統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非常重要,中醫早在兩千年前已經非常成功利用排異本能治病了,到《傷寒論》問世,已經成為一個臨床治療體系。今天,我要對天下說,《傷寒論》與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的臨床療效是超現代的!為什麼一個醫學成就能夠超越兩千年呢?這完全是陰陽五行的生態理念對生命運動的智慧認識。我願對此作簡單的介紹。 張仲景對“傷寒”這個外源性疾病(致病生物體感染),在明確認識人體生態中的排異職能後,用因勢利異的方法,把致病物排出體外而愈,請看《傷寒論》的陽性病理系統的臨床案例。 陽性病是指自主性運動處於常態,機體的排異職能有能力對致病生物體做出有效排異反應。如果自主性運動不足,機體排異職能無力做出排異反應,則為陰性病病理過程。在陽性病過程中,由於病理的器官組織部位不同,排異的代謝通路不同,也可稱為病位不同,而區分為“表”、“裡”、“氣機”三個病區。以陰陽消長為經界,稱為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是三個經界不同的階段。 太陽經病理反應在“表”。表,是個病區,就是排異反應的區閾。表的排異通路在汗腺。凡是在表的排異反應,都有共同的特徵:脈浮,發熱惡寒、頭疼、身疼,其治療原則是因勢利導,方法是汗解。汗解法,又根據病理趨勢不同而分別有解肌法、發汗法、助陽解表法、清熱發汗法、逐飲發汗法,等等。其方劑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桂枝加葛根湯等等。汗解法的目的不在發汗,而是以排除病理物質為目的之方法。 清乾隆年代,急性傳染病流行,如麻疹、猩紅熱、腦炎、斑疹傷寒等,又有吳鞠通、葉天士等人在《傷寒論》的影響下著有《瘟病條辨》、《溫熱經緯》等書,以 “辛涼透表法”豐富了《傷寒論》汗解法的排異方法。自東漢張仲景到清乾隆吳、葉大師們臨床貢獻,使中醫對外源性疾病達到超現代的臨床療效,這也是中醫為什麼不用滅菌消毒的藥能治致病生物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的原因。 說超現代,這個話的份量並不輕鬆。 1956年河北省流行乙型腦炎,用抗生素治療,死亡率甚高而多有後遺症;而蒲輔周先生用中醫藥治療167例,全部治癒,且無一例後遺症。2003年的 “SARS”,廣東中醫藥大學鄧鐵濤醫師院內治療六十例、院外會診幾十例,均無一例死亡。這在世界醫學中是不是超現代的臨床水準?當然,中醫學的超現代水準,並不止於此,這只是中醫利用排異性本能的一部分。 再舉一個陽明病。陽明病的排異反應在“裡”;裡,也是個排異反應的病區,這個病區的代謝通路是胃與腸,所以有吐法、下法兩個,其實質都是依據病理排異反應的趨勢而因勢利導,把病理產物排出體外。若病理物在胃中,因其欲吐之勢而用“瓜蒂散”湧吐而病癒;如病理物在腸內,腸的排異職能反應是大便,其病勢表現為“發熱惡熱不大便三五日或六七日,神昏譫語,不識人,腹滿脹痛,日哺潮熱,等等”;這種趨勢欲排異於大便,但結腸乾燥而不通,為下奪之勢,可因其勢而用下法。下法中可根據病情緩急而因勢用“白虎湯”通便,或“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通便,排除病理物質而愈。 張仲景的因勢利導而用的下法很巧妙、變化多端。如對腹中淤血,有“桃仁承氣湯”;對腹中腫塊發熱者,有“大黃牡丹皮湯”、“下瘀血湯”、“大黃蔗蟲丸湯”;對腹中有水飲的,有“五苓散”、“豬苓湯”、“十棗湯”、“茵陳蒿湯”、“茵陳枝子湯”等。到清代吳鞠通,排異法又創作了“增液承氣湯”、“瀉白承氣湯”等,使下法排異更加豐富。 中醫對人體生態中的排異性能力的理解,使兩千年來的醫學臨床治療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許多疾病中出現了奇跡。可以預料,當今許多被現代醫生認定為“終身服藥”的病,以及癌症、愛滋病,都會在人體排異性本能中得到治療。 肌體生命中的排異性,被認識的比《傷寒論》更早,其成就也更完美,有不少奇跡。但是,違悖排異性法則的治療也很普遍,比如我們感冒了常是用藥退燒、止痛、抗過敏等對抗方法與藥物,這些行為正是違悖了排異性反應,使致病物質得不到代謝排出體外,結果造成併發症或後遺症,常見的是肺炎、肺感染、鼻炎、咽炎、心肌炎、膀胱炎,等等。所以世俗中有“感冒生百病”的說法,其實是病理物質沒排出體外造成的。順便說一句,為什麼肌體對一些化學藥產生抗藥反應?這也是排異性做出的結果。 4、應變性 應變性是人體在生態中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的本能。當人體內、外環境突然或逐漸發生變化時,應變性本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寒、熱、缺氧、饑、飽、勞、逸等等,應變性系統會改變自我的皮膚、汗腺、血壓、心率、血管……以調節自我適應環境。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們,適應缺氧的環境;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習慣於寒冷的環境;這是生命過程中人人常見的應變性現象。在五十年前,剃頭的師傅都長有一雙大腳,因為他需長年站著工作,又須站得穩,應變性本能改變了它;木工師傅常年吃力地用手推刨,應變性本能改變了他的雙手,生得粗大有力;任何一個生物,都有應變性的本能。 中醫很早以前便在陰陽五行中發現了應變性本能。有記載證明,在十六世紀,中醫以“人痘接種天花”。中醫把天花病毒接種到人體,使人在生命過程中與天花病毒共處,結果,人體生態中的應變性本能,改變了自我,適應了病毒環境,這是人體應變性改變自我適應自然的另一表現。中醫這個對生命認知的智慧,一百多年後,被英國醫生琴納學去,改用“牛痘接種”。 愛滋病毒與猴子的和平共處,也是“應變性”的結果。蟑螂吃滅蟑毒劑,只須六代便可以得到自身“應變性”帶來的免疫。愛滋病毒與猴子、蟑螂與毒劑的和諧共處,是自然生態使然。牛痘接種是陰陽五行的智慧,人引牛痘病毒進入自身,用自身的應變性本能改變自我適應自然的理念,用於“牛痘接種”,至今四百餘年,在世界上消滅了天花! 這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中醫把痘毒引入自身,愛滋病毒與猴子的共處,與之磨合,用自身應變性本能,改變自我來適應有毒環境。這是個什麼理念?“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理念。為什麼改變自我適應自然四百年而消滅了天花(應該是天花在世界絕跡)?西方人上世紀四十年代發現了青黴素,舉世為之歡呼,以為殺滅病菌的藥造出來了,人類有救了!然而,殺菌、抗菌不過五十年,結果是病菌越殺越強,傳染病越來越多。什麼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態理念:一個是按照生命運動規律來對待生命,改變自我或者說完善自己來適應自然;一個是戰勝自然、改變自然,以適應自我,這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個問題,到此為止,不作更多的討論。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態平衡的理念已經過至少四五千年的考驗證明:自然和諧、社會和諧、生命和諧,是來自陰陽五行運動的生態平衡理念。 應變性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動物、植物有,病菌、病毒也有。植物從熱帶遷移寒帶,或從寒帶遷移熱帶,都可以逐漸改變自身而適應新氣候環境而生存。蟑螂對於毒餌只需六代即可得到免疫,這是蟑螂的應變性本能;中醫引種天花病毒進入自身,改變自我適應自然,到“牛痘接種”四百年,使天花病在世界絕跡;青黴素進入人體制菌五十年,用藥量增大了上百倍,而傳染病卻逐年增多、副作用逐年加劇。這其間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同是一個應變性,順之與違之有如此不用的結果。今天許多疫苗的應用,正是中醫“天人合一”、人體“應變性”本能的臨床應用,前途必定廣闊而光明。 5、守個性 生物的守個性是物種保持其生物個性的生態法則。如果生物沒有守個性,萬物便失去了區別。這是不可想像的災難。因為有了生命的守個性,萬物才成為萬物。物與物之間、類與類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出現萬萬千千同中之異、異中之異,以致萬頃森林無相同之樹木,天下之樹木無相同之樹葉,世界六十億人無相同之面孔,無論動物、植物,子孫萬代各有差異。由於生物的守個性法則,在保持自身純度的同時,保持了物種的多樣化。 生物的守個性法則,在優生學的研究中有豐富的內容。 陰陽五行運動衍生出五大生態法則,是生命賴以生存、發展的能力,是生命自始至終的全過程,是生死盛衰的根據。醫學家臨床治病,以及養生,順之則昌,逆之則危,實所謂天地之道不可違也。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