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郭生白《解析宿食發熱——寶寶發熱最常見的類型》

2010-10-1 00:00| 發佈者: jack| 查看: 1763| 評論: 0|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BABY AND MOTHER》2010-10

摘要: 郭老認為,媽媽愛寶寶,不僅要有愛,更要有文化,有智慧。在此,郭老把幾個孩子們常發生的卻又常被錯誤治療的病講給媽媽們,希望能喚起媽媽們的重視,幫媽媽們真正解決問題。 ... ... ... ... ... ...
解析宿食發熱
——寶寶發熱最常見的類型

  我想對天下的媽媽們說幾句話: 為了我們孩子們的健康,我們把愛給他們,但要愛出個健康快樂的寶寶。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說,孩子發燒了,怎麼辦?媽媽們都知道去醫院,去最好的醫院。孩子進醫院就退燒,用冰袋去物理降溫,用激素降溫,用抗生素消炎……你怎麼辦?你會欣然接受,還是拒絕呢?如果說你的孩子是流感,你怎麼辦?流感用激素退燒而成肺炎,再退燒成了肺感染,又怎麼辦呢?
  這可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媽媽只有愛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文化、有知識才能有健康的愛。我經常見到媽媽們會不知所措,或是愛與願違的情況。這是個文化與醫學的知識問題。我不可能在幾篇文章中把這些知識全部傳達給諸位。我想,把幾個孩子們常發生的卻又常被錯誤治療的病講給媽媽們。 

孩子發熱,要認清“熱型”
  孩子發熱,體溫升高,我們怎麼對待發熱?我說千萬別不問原因就退燒。只要不問原因就退燒,一定是錯的。我們一定要看發燒是個什麼“熱型”。我說的“熱型”是指發熱的類型,不同的熱型是不同的病。也有不同的治法。所以要認清“熱型”。
  發熱可分以下五個“熱型”:
  一、發熱惡寒;
  二、發熱惡風;
  三、發熱惡熱;
  四、寒熱往來;
  五、低熱不撤。
  這些熱一定要識別清楚,絕對不能模糊。今天我說一個孩子常見的發燒病。

宿食發燒是發熱惡熱中最常見的情況
  孩子發燒了,體溫38℃ ~ 40℃。不要怕,抽風也不要怕。因為人害怕了,智慧就沒有了,驚慌就要失措。先看孩子大便怎麼樣?食欲怎麼樣?觀察孩子發不發冷?肚子臍上臍下脹不脹?痞不痞?前一天吃過什麼?喝過什麼?舌上有苔沒有?苔厚或薄?孩子情緒怎樣?要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你便可以給孩子買藥吃;吃下藥病便好了。如果你把孩子送醫院也可以,但必須知道這病怎麼治是對的,怎麼治是錯的。我只能告訴你對上述的問題怎樣去弄清楚。

一辨孩子發燒是否發冷?
  孩子的發燒不發冷。怎麼知道不發冷呢?會說話的孩子可以問,沒學說話的也可以觀察。孩子臥床的姿式如喜歡蜷臥,這是冷的姿式;如揚手擲足仰臥喜歡涼,這是不發冷。
  發熱不冷的熱型確定了。

二辨孩子大便是否通暢?
  再看孩子大便怎麼樣?如果前一天沒大便,或24小時內沒大便,看肚子:臍上臍下脹不脹?如肚子鼓著,用左手四個指頭輕輕按在肚子上,右手食指中指併攏叩擊左手四指背,聽聲音。如發出的聲音是左手指的聲音,那肚子是不脹的。如叩擊左手指發聲是肚子有氣體的聲音,這是氣痞。因宿食不消化停留在胃中或橫結腸有氣體都會發出砰砰的聲音,這是宿食不消化的氣痞發熱。這種情況身體發燒39℃至40℃以上哪怕抽風都不要怕,只要一通大便,6 ~ 8小時即退燒。

鼓起雙腮,口腔充滿氣體,右手中指與拇指捏成環狀,彈擊腮部的聲音是氣痞的聲音。

左手四指按在肚皮上,右手食指,中指叩擊左手指聽聲音。分辨與彈擊鼓腮的聲音是否一致。

宿食發熱,通便即可退熱
  這個病屬於外源性疾病。是因食物吃得太多,或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胃裡太滿,胃蠕動下降,或宿食停留腸中發酵產生了氣體,妨礙了腸蠕動。這些停留的食物不能消化,產生的熱量,都由循環把熱量帶到身體表面,用溫差向外散熱。這種散熱方式就是宿食發熱的機理。既然是這樣,物理降溫就沒有治療的意義。如用抗生素或激素退熱就是個錯誤。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只能是通大便把宿食排出去。因此這個發熱雖高到39℃、40℃,不要驚慌。

方法一:三黃片通便退熱
如果家中有“三黃片”(大黃、黄芩、黃連)研碎吃下去,效果比整片吃快些。用量上:一周歲的孩子每服2片;三周歲的孩子每服3片;四、五周歲的每服4片;六周歲以上每服5片。六小時後服第二次。大便通了即可停服。只要大便通下來七八個小時便退燒

服藥期間,需少吃食物,以防復發
  切忌服藥期間吃食物,病必然不能愈。只可喝白開水。大便通下來,燒退了,等孩子要吃的時候再少量給吃一點流食,千萬不要多吃,不要吃肉、油膩、海鮮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因為宿食雖通下了,但未必下乾淨了,這時如又多吃了,會再一次造成宿食發熱。告誡母親們千萬不要把愛用錯。

方法二:寶寶退熱的飲片小方子
如果沒有三黃片,也可以用下面這個中藥飲片處方:
大黃10克、黄芩20克、黃連15克。
以上三味藥,用淨水燒沸,取250毫升,浸漬一小時,攪和幾次,濾去渣滓。一周歲每服吃十五分之一。兩至三周歲每服十分之一,四周至五周歲每服十分之二,六至十周歲每十分之三,十周歲以上每服十分之五。

服藥時寶寶嘔吐勿驚慌
 是正常的排異反應
  服藥時如孩子嘔吐了,不是壞事,吐出宿食越多越好。如吐過兩次,吐出的沒消化的食物較多,可以不用再吃藥就病癒了。如吐出的東西不多,便再吃一次藥,通大便即可痊癒了。吐與大便都是把宿食排出來,都是排異的效果。
  在我行醫數十年的觀察中,母親們、爺爺奶奶們,多數是唯恐孩子餓著,擔心孩子缺營養,似乎是營養越高越好。極少數有考慮孩子吃多了生病的。民間有句流傳很久的諺語:“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中醫有“損穀養胃”的說法。“損穀”是什麼?少吃飯則養胃。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5-5-3 06:23 , Processed in 0.0199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