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郭生白論亞健康

2010-3-9 22:24| 發佈者: jack| 查看: 1205| 評論: 0|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豆瓣網

摘要: “亞健康”這個表述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醫生發現的一個症狀群,但檢測任何生理指標都是正常的,不認識是什麼病,無奈之下採用“亞健康”來表述。然而,這個“亞健康”在中醫臨床醫學中,早在兩千年前已被認識,且得到 ...
  1、“亞健康”是個什麼病?
  “亞健康”這個表述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醫生發現的一個症狀群,但檢測任何生理指標都是正常的,不認識是什麼病,無奈之下採用“亞健康”來表述。然而,這個“亞健康”在中醫臨床醫學中,早在兩千年前已被認識,且得到有效治療。
  從“亞健康”症狀看:脈象弦細,舌上無津而苔薄白,咽幹,口苦,胸脅懣,神疲體倦,頭昏目眩,自汗盜汗或汗不出,皮膚乾燥,食欲不振而喜嘔,面有晦色,大便或幹或溏,失眠嗜睡,心煩或憂慮,或畏寒或低熱,易感染,或陽萎或陰冷,月經不調,心悸或下肢水腫……但各項檢測均沒有病理指標。
  中醫對這個病的認識是“三焦氣機調節失常”。從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學看,分泌、代謝、免疫三個系統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
  舌上白苔無津,是唾液分泌失常,稀薄唾液分泌減少,而粘稠唾液分泌增多,粘稠唾液富含粘蛋白,附于舌上形成白苔。
  口苦,是膽汁代謝障礙,肝組織合成的膽汁入膽囊貯存,代謝不利而溢於肝循環,膽汁進入大循環,到舌循環而口苦。
  胷脅懣,是呼吸肌活動幅度降低。
  神疲體倦,是營養代謝過程中能量不足。
  頭昏目眩,是腦組織供血相對減低而缺氧。
  食欲差,喜嘔,是胃腸蠕動降低,分泌、消化、代謝功能下降。
  失眠、嗜睡,是腦組織供血相對不足而出現的兩極表現。
  心悸水腫,是水的代謝障礙。
  自汗盜汗、畏寒或低熱,都是體溫調節系統失常。
  以上所有症狀表現,並不能盡括“三焦氣機失調”的症狀,但足以證明這些症狀是發生於分泌、代謝、免疫調節三個系統之中。由於都是功能性的失常,因而現代的檢測手段的定量標準是無能為力的。這些症狀從中醫的辨證觀看,都發生於三焦氣機失調。 

  2、三焦氣機是什麼呢?
  先說三焦是什麼。中醫說:“三焦為相火之用”。什麼是“相火”?中醫說:“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 
  命門、三焦連起來說。命門在兩腎中間,第十四椎處,這個部位為什麼叫命門呢?因為,人在母腹中孕育時,胎盤在子宮內與母體相接,胎盤中胎兒的兩腎中間有一條管帶連接胎盤,母血通過胎盤、臍帶連接兒臍,臍內一帶連接命門;命門生有一管連接肝門,兒腎有一管接命門,形成胎兒與母親的循環通路。母血通過胎盤經臍帶輸入胎兒命門,再由命門入肝循環,經肝臟的生化加工,營養物入大循環,供胎兒發育。其固體廢物由腸腺分泌到結腸貯存;其液體廢物經兒腎泌出還於命門,再經臍管入胎盤由母親代謝於體外。命門這個部位是生命的開始,是生命物質的進出門戶,故稱命門――生命之門。 “相火”是什麼呢?中醫把人的生命動力稱為“火”,因為“火”很像生命的動力。“火”是運動的東西,當它運動的時候,你看得見“火”,感覺得到“火”;它不運動的時候,你便看不見,感不到。
  當生命存在時,你看得見、感得到這個生命的運動。這個生命不運動了,你就感覺不到生命存在了。正是出於這個屬性相似,所以中醫把生命動力稱為“火”。
  中醫又有“君火”、“相火”之不同稱謂。“君火”指先天的生命動力。當生命進入“陰陽互根”過程中,由於陰物質產生的動力,也就是後天由營養物產生的動能,則稱為“相火”。命門是生命的開始,是能量物質進入的門戶,也是生命動力發生的源泉,所以說“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
  中醫又說:“三焦為相火之用,分佈命門之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於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諸氣,號中清之腑,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是什麼呢?三焦是命門相火的功用。三焦把命門相火的功用分佈到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小天地,三焦則把命門相火這個生命自主性運動能,升降出入遊行到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三焦總領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營衛(基礎代謝)、經絡(血液網路)、內外、上下、左右的功能。
  三焦之所以被稱為中清的腑,因為三焦是功用的系統,沒有具體形質。上焦主宰納入,如飲食呼吸;中焦主宰生化,如分泌代謝、生化過程;下焦主宰排出,如大小便、排汗以及外分泌腺的泌出等。
  三焦氣機是人體各器官、組織自主性運動的調節控制系統。各器官、組織的功能活動,在生命系統中動態程序的協調均勢平衡的主宰者,就是三焦氣機。

  3、“亞健康”――三焦氣機失調是怎樣發生的?
  我們不妨相約俗成一回,也稱三焦氣機失調為“亞健康”。亞健康是從哪裡來的?我在六十年的臨床中觀察到,最大的致病原因是傳染病錯誤治療的結果。比如流行性感冒,發熱體溫達40度左右,頭疼,身疼,無汗而喘。正確的治法是因勢利導,通過發汗把致病物排出體外,則身和神清而愈。如果不知排異的趨勢而強行用冷水、酒精、冰袋或激素退熱、止疼,則壓制了排異反應,不能排出病毒,從而必會發生後遺症。後遺症中最普遍的,正是亞健康――三焦氣機失調。
  一切外源性疾病,如流感、普通感冒、急性肺炎、麻疹、猩紅熱、腦炎、非典、腸炎、痢疾……全是急性傳染病。如果違悖它的自然規律――排異法則,那麼誤治的結果必然導致病情逆轉和後遺症,造成亞健康。
  亞健康的另一個原因,是長期心情抑鬱、憂傷、憤怒,也會造成三焦氣機失調。另外,長期服用化學藥物,也會造成氣機失調。

  4、三焦氣機失調為什麼是大病發生之源?
  三焦氣機失調,或說亞健康,其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痛苦與生命威脅。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切大病發生大都是由它而開始。我們說治未病,最重要的就是拒絕亞健康,切斷大病發生之源。
  為什麼說糖尿病、高血壓、腫瘤三大疾病都發生於亞健康?這個說法是我在臨床中發現的。國內國外的根據都沒有,由我負責。
  糖尿病是胰島組織分泌失調,導致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而血中糖濃度增高。在代謝過程中,因脂肪、葡萄糖、蛋白質三者之間的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的生化程序紊亂而發生了高脂肪血,蛋白質合成減少。這樣又因血中脂肪在血管黏附、沉積造成脂肪性血管硬化,發生了大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微血管病等等。蛋白的降低又引發了免疫性疾病,影響所及,植物神經病、周圍神經病都會發生。
  這只是一個生化程序,可以發生的大病我們也只提到了三種,而實際有三個系統的病。我們習慣把它們的系統症狀叫併發症。但凡是併發症,也都可以單獨發生。如果我們一個一個地數,至少可以近百。
  腫瘤――包括息肉、囊腫、肌瘤、脂肪瘤、腺體瘤……都發生於三焦氣機失調。在三焦自主運行的調控系統中,由循環系統、分泌系統、代謝系統組成的排異系統,是將人體組織中異己物排出體外的功能系統,這個排異系統功能運動一旦發生障礙,身體組織中的代謝廢物堆積形成包塊腫物,便是腫瘤。由於堆積物質不同,形成不同質的腫瘤。
  三焦氣機對營衛、經絡、生化、代謝的升降,對出入、上下、內外、運動的調控一旦紊亂,輕則失調,進一步發展則發生大病。所以,三焦氣機失調是三個大病發生的基礎原因,當然也是治未病的最主要內容。


  附件:亞健康的臨床辨證與治療

  1、亞健康的脈象
  亞健康的脈象:弦細。 
  弦細,是橈動脈在醫生手指下的意象。脈管像琴弦、弓弦一樣緊張而體態較細,按在指下有琴弦或弓弦的感覺。這個意象,是血管拘急的狀貌,表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在血管舒縮調節中的不和諧。血管常處於緊張狀態,這表明交感與副交感的調節失常。這種脈象中所表現出的症狀,也存在交感與副交感調節失常。

  2、亞健康的舌象
  亞健康的舌象:苔薄白少津,或白厚粘滑無津。
  這兩種舌苔,都表現了分泌失調。正常舌象顏色紅淡,苔少津液多。舌苔是粘稠唾液分泌多、稀薄唾液分泌少而形成的。粘稠唾液中含有蛋白,附著在舌面形成舌苔。白厚而粘的舌苔,除分泌失調外,其消化系統中(特別是結腸中)有害物未能排除。 

  3、亞健康的症狀 
  亞健康的症狀如上面所述,症狀很多,而且出現在全身內外各個部位,極容易造成誤診。
  在亞健康的所有症狀中,有些主要症狀是必然出現的。只要有這些主要症狀之一,便可診斷為亞健康,不必所有症狀皆有,我們稱這些主要症狀為“必然症”。其他症狀或有或無,或多或少,都不重要,都不妨礙我們對亞健康的認識。這些次要症狀,我們稱作“或然症”。
  亞健康的必然症狀是:脈弦細,舌苔薄白少津,或苔白粘厚少津,口苦咽幹,神疲體倦,胸脅苦懣,食欲差,嘔感,惡寒低熱,頭暈目眩,心情煩惱。除有脈象、舌象外,以上十種症狀中只要有一症便屬於亞健康。凡亞健康患者,用“生化湯”主治。
  亞健康的或然症是:心悸,下肢水腫,大便秘結或有便稀,失眠或嗜睡,自汗盜汗,月經不正常,性欲冷淡,對生活厭倦,渴欲飲水,皮膚乾燥粗糙,不出汗,易感染……這類或然症有多少,有沒有,都不妨礙“亞健康”的診斷與用藥。 

  4、亞健康的治療
  亞健康這個病,中醫認為是三焦氣機失調,是分泌系統、代謝系統、免疫系統自主性調節系統的功能紊亂。由於是功能性病變,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尚不能從物質的量化中取得病理資料;又因為是三個系統的功能性障礙,所以症狀的表現很複雜。儘管三個系統的症狀都會出現,但最能代表分泌、代謝、免疫三個系統的症狀只要有一、二個,便可定性為亞健康。
  從亞健康的脈象、舌象中,我們知道其植物神經的相對平衡失去了調節功能,舌上苔與津液已經表明分泌失調,加之看到這個人沒精神,有疲勞感,表明其代謝系統的能量供應不足,這樣,我們就可以診斷為亞健康了。
  亞健康的病機就是自主性運動調節失常。調節三焦氣機,使分泌、代謝系統的生化程序恢復生態活動,就能痊癒。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5-5-3 06:13 , Processed in 0.0211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