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郭生白老先生講感冒如何治療

2010-10-20 00:01| 發佈者: jack| 查看: 4606| 評論: 0|原作者: 郭生白|來自: 百度文庫

摘要: 排異本能是一個系統。為什麼說是系統?因為排異是多器官、多組織協同活動來完成的,而且有汗、吐、排便、利尿、出血等等不同方式。所以它是一個系統的活動。“排汗”,把致病物及在病理活動中的代謝物,一同從汗腺中 ...
(二)透表排異法
(二)透表排異法(出自《溫病條辨》)

  “透表排異法”,是清乾隆年代由葉天士倡于前,吳鞠通成於後的一種排異法。排異法是根據排異本能所表現的趨勢而制定的利導方法。張仲景的發汗排異,解肌排異各適合兩個病種的排異趨勢。而到清乾隆年代所流行的傳染病大不同於漢代,用發汗法治療多不救。
  醫學家在長期的痛苦中尋找到透表排異法。到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辨》已經成熟。吳鞠通先生在溫病初期,主張用辛涼透表法,反對用辛溫發汗,這是先生對溫病的大感悟、大聰明。
  透表排異與發汗排異是同一個目的,而方法用藥卻大有區別。因為感冒與溫病是兩個病種,兩個病因。不同的病因規定了病理過程的特別性質。比如流行性感冒的排異趨向體表,由汗腺分泌汗液排除病理物質,非發汗不能痊癒。溫病的排異趨勢儘管也是體表,但溫病是從微循環透出病理物質。所以發汗不能排毒,反而喪失體液。
  汗出於血,汗多傷津液,血液相對粘稠,導致微循環不利,反而造成排毒障礙。所以吳鞠通先生說:“溫病忌汗,汗之不惟病不解,反生他患。”應是這個道理。清代葉、吳為代表的溫病學家的貢獻,是中醫史上第二次發展,是《傷寒雜病論》的繼承與創新。
  以下,我對溫病的典型案例剖析,以瞭解“透表排異法”的應用。

  1、麻疹
  麻疹是病毒性傳染病。感染者多為少年兒童群體。這個毒株感染人體以後,有自己特別的病理規律。從現象看,初始發熱,有暫短的惡寒。發熱是時高時低,常伴有咳嗽、噴嚏、眼淚或有下痢。發熱三天后即開始發疹,先出現在兩腮下、前胸部位。第四天、第五天,紅色丘疹逐漸增多。到第六天,顏面及全身都出現了麻疹。最後,手心、足心見疹。第四、五、六天體溫最高,是病情高峰期。第七天即開始稍稍退熱。第八、九天即可完全恢復。全身麻疹亦隨即開始脫落,而病癒。這是麻疹的週期規律。
  中醫對麻疹的研究已達六、七百年。到吳鞠通、葉天士、余師愚等溫病學問世,如麻疹之類的溫病,便已成熟。中醫說“痘疹無死症”,便是成熟的證據。
  “痘疹無死症”這個話怎樣理解呢?是說這個病沒有不可治癒的。當然,前提是不能治錯,也不能在護理上犯錯誤。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可以無死亡。
  在流行麻疹期間,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在街上玩耍得很快樂,可是身上、臉上發出了稀疏的麻疹,似乎自己全不理會一樣。另有的孩子和發疹的孩子一同遊戲,卻始終沒有發疹。這個現象怎樣解釋?
  我想,沒發疹的孩子不能說沒感染,與發了疹的孩子未經治療而疹出自愈的情況相同,是孩子的排異本能系統功能上的區別。沒發疹的孩子,排異反應在不知覺中完成了。發疹自愈的孩子,其排異被我們看見了,但他在自己排異本能的保護中走出了麻疹病過程。
  我們討論麻疹的治療,看麻疹的病勢,咳嗽、發熱、流淚、噴嚏都是向外的趨勢。皮膚潮潤者,輕易發疹排毒;皮膚乾燥者,疹不易外發。疹毒是從微循環透出皮膚,形成丘疹的。治癒要用辛涼發散透表的方劑,以“銀翹透表湯”治療。
  銀翹透表湯方:銀花20克、連翹30克、牛蒡子20克(研)、赤芍20克、牡丹皮10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紫草6克。以上八味用水1200毫升浸10分鐘,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三服。如下痢,去紫草加黃連10克;如大便乾燥,加紫草10克。服藥後,喝開水,忌食腥葷、油炸、乾燥、硬粘、臭味、不易消化等食品,宜吃流動性食物,如米湯、稀粥之類。
  “銀翹透表湯”是從吳鞠通“銀翹散”變化而成。銀花、連翹、牛蒡子,是解毒透表發疹的首選藥。赤芍、升麻、紫草,為活血通血通痹之藥,有活血透表利導發疹排毒的功效。在發疹期間,最易併發肺炎。併發肺炎的原因,是排異障礙。防止併發症發生,惟有利導排異。只要不做不利排異的事,便不會有併發症發生。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青黴素出現在中國醫藥市場,當時被認為是救世聖藥。患麻疹的孩子,一見發燒便用青黴素消炎。有的體溫始終降不下來,到第四天即出現“內閉”。“內閉”是中醫術語,即體溫忽然低落,雙目閉合,牙關緊閉,意識昏迷,四肢厥冷。若仍用青黴素,一個無辜的生命便結束了!
  由於這樣的用藥,不知有多少孩子死於非命。但死者卻無怨言,因為“盤尼西林”( 青黴素)是進口的,已經用過好多了。多少年後,醫生才知道麻疹不能用青黴素。至於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直到今天有多少人明白這個道理呢?!
  豈止是不可用抗生素,一切對抗性降低體溫的藥物與辦法都是壓制排異的!只要壓制排異,病毒不能透表外出,必然內趨入裡,使病情逆轉。例如,發疹期間體溫升高時,用激素和其他化學藥退熱,或用酒精擦身、冰袋降溫……都是破壞排異反應的行為,必定會造成毒氣內陷,或引發肺炎、胃炎、腸炎而死,或引發癰腫、敗血症,或出現昏厥內閉……種種兇險都會發生。
  一切過失,都在於壓制排異反應。如今,麻疹這類病毒性傳染病的治療,除了依據排異本能趨向因勢利導之外,還沒有第二個方法。

  2、感冒咽疼(急性咽炎)
  這個病也屬溫病類,是病毒性傳染病。症狀表現有發熱、畏寒,體溫在38℃左右,頭重,身體疲軟,咽疼,紅腫,有分泌物。
  這不同於感冒,不可發汗,宜採取清涼透表涼血法,用“銀翹透表湯”(方見麻疹之中)。急性咽炎與麻疹相同,不可發汗。汗出多則傷體液,導致血液濃度增高,於微循環不利,造成透表排異障礙。

  3、痄腮(腮腺炎)
  這個病也是病毒性傳染病。發病時往往有發熱惡寒,體溫不很高,一般在37℃-38℃左右。一側腮腺腫大,或左右同時腫大,或一側腫消,另一側腫起來。如延誤治療,常可導致化膿。治療此病,以透表排毒法,用“透表排毒湯”。
  透表排毒湯方:銀花25克、連翹30克、牛蒡子25克、牡丹皮16克、赤芍25克、淮牛膝20克、梔子15克(研)、升麻10克、紫草10克、甘草13克。以上十味以水1800毫升浸10分鐘,煮30分鐘取汁,加水300毫升煮20分鐘,取汁,兩次汁相合,分三次服。每早午晚各服一次。服一劑,腫初消;繼續服藥,逐漸消腫,直至平復而愈。
  以上三個病例(麻疹、咽炎、腮腺炎)是三種不同的毒株引起的三個各自不同的病種。這三種毒株對人的傷害性不同,但人的生命本能對它們的排異反應卻是相同的:從微循環透出體表排除。這個規律是不變的。如果違反了透表的排異規律,必會造成病情逆轉。
  我解析這三個例證,目的是說明“透表排異法”是治瘟病的大法之一。這類病包括“出血熱”、“腦炎”,在初起時都需用透表排異法,不可發汗。醫生應該謹守治病的本能大法。讀者可以瞭解中醫的愈病之理,又可以鑒證醫生臨床中的智慧。重要的是杜絕違反生命規律的行為發生,這是本文目的所在!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Archiver|手機版|大医传承 中医论坛

GMT+8, 2025-5-3 18:36 , Processed in 0.0269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